·
行為治療
行為治療是藉由控制可影響行為之各種外在因素,如:正增強物、負增強物、處罰等,進而塑造或改變個案某一特定行為。
認知行為治療的目的是要改變兒童的行為模式,消除負面的行為,建立並增進正面的行為,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正常的生活方式。
文本段落。
治療方式
1. 功能性分析:
針對刺激、個體、行為反應、管理方式進行分析。藉由以上的分析,可以清晰的觀察到兒童的認知能力、不當行為發生條件、造成不當行為持續的相關因素,並能針對個體的特性,提供適當的行為策略和後效作用管理。
2. 環境控制:
讓兒童透過提示可以瞭解環境的要求,然後表現適合的行為。例如:紅色表示保持安靜需舉手才能發言,綠色表示可以自由說話,黃色需小聲說話,並佈置於教室黑板前明顯的地點,給予兒童事前提示與引導的功能。
3. 後效增強:
對於兒童行為後果管理的策略,因提供的增強物的類別(正、負增強)及給予方式(給予、撤銷)之不同,可區分為四類:
- 正增強:好的行為給予增強物,例如:班級中的代幣制。
- 隔離:對於兒童不當的行為表現,以撤銷正增強物的方式來中止,常見的隔離方式是減少權力、自由或參與活動的機會。
- 懲罰:對於不當行為表現,給予不喜歡的事物來作為抑止,例如:責罰。
- 負增強:不當行為減少時,將不喜歡的事物去除。例如:被隔離的兒童改善行為時可以回座。
4. 正向行為逐步養成:
著眼於增強孩童的正向行為,以減緩其不當行為。與正向行為建立有關的行為治療方式有:
- 行為塑造策略:強調對於行為的要求、學習目標的規劃、教材難易度的呈現,應該考量兒童現階段的表現程度,然後區分階段性目標,由易而難逐步引導。
- 區別性增強不相容行為策略:選擇一種或一種以上在形態上和過動症狀不同、無法同時存在的行為,特別給予增強。例如:引導坐不住的兒童起身幫忙做簡單家事。